王传喜: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
局部疫情突如其来 今年高考准备如何? 还有3天的时间,今年高考的日子就要到了。
从0到1,考验的正是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底气。有些人追求成果数量,忽视成果质量。
该体制优越性明显,大大提高了竞争意识,奖勤罚懒,取得了明显效果。浙江省通过建立院士之家、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工作站一家三站平台,建立精准科技创新服务机制,达到研究精准所用、人才精准所能的人才产业项目优化组合,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而即便取得了项目和人才帽子的科技工作者也生活在不确定中毕竟项目是有期限的,薪酬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现在的年轻科研人员压力很大,攀比心理比较严重,有被淘汰的危机感。建立学会企业联合体,打开了科技与应用的转化通道,建立科创之江百人汇,全面串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员实行分类评价机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人才成长服务模式、打造人才成长攀登阶梯,采取政策扶持、政治关心、贡献认可等措施,营造人才成长有支撑、创新活动能认可、未来发展有引导的全方位支持体系。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20年11月正式成立交叉科学部,这是基于对未来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趋势预判做出的前瞻性布局。
太阳系气态巨行星和冰巨星及其卫星等天体具有非常极端条件,许多条件是在地球上难以或根本无法模拟的,相关研究发现可揭示自然界新的物理、化学规律。(2)以火星为重点的类地行星宜居环境演化: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比较研究类地行星宜居环境、圈层过程等,并探索太阳系其他天体(如木卫二、土卫二、土卫六等卫星)的潜在宜居环境。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1/5/27 15:21:2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潘永信院士: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可持续发展需求——行星科学研究 专题:交叉科学前沿与发展 【编者按】2020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京召开。交叉科学 深空探测通常指对月球及其以远的地外天体进行空间探测的活动[1],旨在探索宇宙奥秘、搜寻地外生命、获得新知识。
在行星科学研究中,行星地质、行星物理、行星大气、行星海洋、天体生物学等的理论方法主要源于对地球研究所积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20]。3 当前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已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向重大问题的跨学科科学研究过程,常常由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活动共同驱动,且多具有时代烙印。特别是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将月球风暴洋样品顺利返回地球,这是继阿波罗月球采样44年之后人类再次从月球表面采回样品,也是我国第一次实现地外采样返回,为月球科学研究带来重大机遇。今天,深空探测已成为我国极为活跃、高显示度的科技前沿领域之一。
(4)系外宜居行星探测:结合空间和天文探测先进技术,认识系外宜居行星类型与分布,搜寻系外生命信号。我国正处在由深空探测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深空探测任务层面上,任务的规划和立项,需要联合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进行多轮迭代论证,以保障科学和工程目标的最优化实现。在未来5~10年,建议围绕下列方向优先部署研究:(1)太阳系原始物质与行星形成:揭示太阳系早期物质的来源、凝聚和分异历史,挥发份的起源、后增生过程和演化等重要物理过程在行星宜居性形成和太阳系结构演化中的作用。
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的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已迈出我国独立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已于今年2月24日顺利进入火星停泊轨道,随后将开始科学探测,预计在今年5月实施火星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包括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探测[22, 23]。世界航天强国已瞄准地球、月球和火星太空经济圈及太空资源利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新疆域,从载人登月到载人探火,从地外资源开发到行星移民,将成为世界强国太空竞争的战场[18, 19]。
通过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月球、火星、小行星及木星科学研究理论框架、技术方法等。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先后开展了月球、金星、火星、彗星、小行星、木星、土星、水星等太阳系天体探测,包括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等,总探测任务已超过240次之多,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和2号探测器已穿越太阳系边际进入星际空间,可谓人类深空探测进入了星辰大海的新航海时代动[6, 7]。
1 交叉科学研究的社会需求驱动和科学问题导向驱动 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内动力驱动,在重大科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两个或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这样的例子在学科发展中不胜枚举,如地球年龄确定、认知地球生命起源和物种消失原因等。当然,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使其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如问题框架共识度、所有权问题、组织和整合研究队伍、创新方法和建立标准等[3]。在特定时期,重大科学问题既是当下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也是科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3)地外生命现象:以太阳系和宇宙演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分析潜在的宜居环境、生物标志物保存条件与识别等,探究太阳系生命现象。需要看到,我国行星科学研究整体水平与欧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行星科学研究不仅揭示太阳系乃至系外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搜寻地外生命,还有助于发现地球的密码,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地球家园。
日益强大的科技能力,使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成为现实,能够探索地外生命、宇宙起源、太阳系演化、行星形成、人类是否孤独等重大科学问题。科学目标的确定、载荷研制及数据处理离不开科学家、信息技术专家和工程材料专家协同合作。
清楚地表明,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是深空探测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可持续发展需求:行星科学研究 潘永信1,2* 王赤2,3 1.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3. 中国科学院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 潘永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4) 做好行星科学科普宣传工作,激发青少年探索宇宙的热情,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开展并持续推进深空探测,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科技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12, 13]。
4 结论及建议 (1) 我国已迈入深空探测发展新时代,高质量可持续的深空探测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行星科学发展起步晚,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备,已成为制约向深空探测强国转型的瓶颈[2]。因此,加速发展与新时代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行星科学研究重要而迫切。月球、火星、岩石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上保留了太阳系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
行星科学是研究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形成和演化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目前多聚焦于太阳系研究,包括揭示天体的地表特征、岩浆活动、大气、海洋、行星物理场和内部动力学过程,理解行星形成和工作机制。国家制订了月球、火星、木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和太阳系边际探测发展规划,已开始研究月球科研工作站和火星科学工作站建设工作,并计划适时启动载人探月等探测任务[1, 6, 13, 21]。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的太空竞争,科学和技术实力更具优势的后者赢得了竞赛。深空探测是国家高技术科技竞争力的标志,是国家战略权益保障的需要,也是激发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热情的重要途径。
天文学是行星科学的另一个根学科,目前光学和射电天文望远镜观测仍是系外行星探测的唯一手段。近年来,系外行星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行星科学研究内涵。
欢迎广大读者转载、推送、引用。从国际上行星科学学科发展看,行星科学建立和发展根植于地球科学和天文学,涉及多个其他学科。值得指出的是,行星科学研究非常依赖于通过高灵敏度的小型化科学载荷的遥感和原位测量获得科学数据。本次推送《中国科学基金》2021年第2期交叉科学前沿与发展专题系列文章之四潘永信院士: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可持续发展需求行星科学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深空探测快速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队伍正在快速壮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在国内已率先启动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26, 27],涵盖行星地质、行星物理、行星化学和天体生物学等[28-30],牵头成立了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旨在推进解决行星科学人才培养问题、科学前沿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共享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激励协同创新。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社会重大需求和知识体系中的复杂问题,交叉科学研究活动可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可极大地提升重大原创能力,可产生重大科学和社会贡献。
通过行星和小天体物理化学极端条件研究,发现新的物理和化学法则等等。(3) 建立跨部门的统筹联动机制,完善深空探测科学数据共享等制度,积极推进科学与工程技术融合,做好未来国家探测任务的顶层设计和预先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深空探测战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创新和完善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的融通,探索适应我国深空探测发展的科学研究范式。2 国际深空探测发展的启示 深空探测是上个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巅峰,在21世纪依然是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最活跃的领域。
【有关王传喜:一个人改变了一个村】相关文章:
8 .伏天酷暑送慰问暖人心
12 .南安市农业农村局: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15 .泉州南安市康美镇:以“五个关键”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16 .开展稻渔综合种养 助力乡村振兴
22 .泉州这些举措,被全国推广!
24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榕举行